如何能把癌症对患儿心理行为的伤害降到最低?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此疑问吧,癌症的治疗很关键,而能否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至关重要。根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癌症儿童的性格具有与正常儿童不同的生理基础和反应途径,情绪安定性、自制力、自立性、温和理性均低于正常儿童,表明癌症儿童易有情绪不稳定、易变、易冲动、攻击性强等性格特征。
癌症儿童对社会、家庭的适应性低于正常儿童,对客观环境变化产生应变的适应能力差,体质的安定度和个人的安定度低于正常儿童,呈现性格的不安定倾向及发展的不平衡特征。下面就让我们的专家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癌症的危害导致哪些心理行为的异常?
洪门医宗癌症专家指出,癌症对患儿心理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1、情绪不稳定:表现任性,喜怒无常等。
2、自卑感、缺乏信心:由于癌症儿童生长发育比正常儿童落后,行走姿势异常,学习生活碰到困难多,有时还受到别人的岐视和讥笑,总是感到低人一等。
3、过度依靠与胆小:残疾儿童的父母往往过份溺爱,包办代替一切,使孩子什么事都靠别人,缺乏主动性,丧失自我意识。
4、敏感、自尊心强:由于身上有毛病,往往过多地留意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尤为敏感,轻易计较别人怎么对待自己。
5、孤独感:癌症儿童行动不便,不能和同龄儿童一起玩耍、跑跳、入托、上学等。常呆在家里,很少与人交往,脱离人群,癌症儿心理异常久而久之会产生孤独感,随年龄增永日益加强。
洪门医宗癌症专家洪茂公主任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康复机构、医院在改善癌症患儿生活质量方面都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重视身体康复,忽视心理疏导。由于医师、家长缺乏对癌症患儿患病期间心理特点的了解,更多把患儿当成纯粹需要医治的病人,而不是需要呵护、关心的孩子。因此,癌症患儿承受长期疾病的困扰,不能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玩耍、学习,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家长、社会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压力,这些心理困扰会让他们背上很沉重的心理包袱,让他们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否定自己的潜能和能力,癌症患儿这种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特点不仅会影响他们身体功能的康复,也常常导致他们心态消极,生活状态中负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二是重视康复功能训练,忽视心理支持。癌症患儿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功能性障碍,患儿由于多年受疾病困扰,行动不便、生活受限、社会适应行为缺陷,在建立友谊、上学和追求正常生活质量时面对数不清的障碍,加之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诸如歧视的态度、过度照顾和袒护而与集体疏远等等,必然会导致患儿有着较正常儿童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由于医师、家长缺乏对癌症患儿的心理支持,造成了他们很难正确认识自己及生活质量低下等心理问题